在 WB 實驗中,優化抗體剝離和膜再生條件有助于提高實驗效率與結果準確性。可從緩沖液與再生液的參數調整、實驗操作細節把控、膜的特性適配等方面入手,以下為具體優化方向:
緩沖液與再生液參數調整
pH 值優化:抗體剝離緩沖液的弱堿性 pH 值(通常在 8.0 - 9.0)是影響剝離效果的關鍵。對于結合力強的抗體,可將 pH 值微調至 9.0,增強對離子鍵和氫鍵的破壞能力,但需注意避免過度堿性導致蛋白質變性。膜再生液的 pH 調節劑也需精準控制,使其與后續抗體孵育的 pH 環境相適配,一般維持在 7.4 - 7.6 為宜,可通過 pH 計實時監測并校準。
成分濃度調控:根據抗體 - 抗原結合強度,調整剝離緩沖液中變性劑(如 SDS)和表面活性劑(如 Tween - 20)的濃度。對于普通抗體,低濃度 SDS(0.1% - 0.5%)即可滿足剝離需求;若抗體結合緊密,可將 SDS 濃度提升至 1%,但需縮短剝離時間,防止蛋白質過度變性。膜再生液中復性劑(如甘油)和抗氧化劑(如 DTT)的濃度也需優化,過高濃度的 DTT 可能影響某些蛋白質的結構,建議在 0.5 - 1 mM 范圍內進行梯度實驗,確定最佳濃度 。
實驗操作細節把控
溫度與時間控制:嚴格保持抗體剝離和膜再生過程在室溫(20 - 25℃)下進行,避免溫度波動影響反應速率和蛋白質穩定性。剝離時間需根據抗體類型和結合強度靈活調整,對于多克隆抗體,常規 10 - 15 分鐘即可;單克隆抗體若結合緊密,可延長至 15 - 20 分鐘,但不超過 20 分鐘。膜再生時間一般為 15 - 20 分鐘,確保蛋白質充分復性,但過長時間可能引入雜質,影響后續實驗。
振蕩方式與強度:在抗體剝離和膜再生過程中,采用緩慢、勻速的振蕩方式,確保膜與液體充分接觸,同時避免劇烈振蕩導致膜的物理損傷。可選擇水平搖床,設置轉速在 50 - 80 rpm,既能保證液體均勻流動,又不會對膜上蛋白質造成破壞。
膜的特性適配
膜類型差異處理:不同類型的轉印膜(如 NC 膜、PVDF 膜)對剝離和再生條件的耐受性不同。NC 膜質地較脆,對強堿性和高濃度變性劑敏感,宜采用更低濃度的剝離緩沖液和更短的處理時間;PVDF 膜化學穩定性強,可適當提高剝離緩沖液濃度或延長處理時間。在處理前,可通過預實驗摸索不同膜類型的最佳條件 。
膜孔徑選擇與處理:膜的孔徑大小影響蛋白質與膜的結合牢固程度及抗體剝離難度。對于大分子蛋白質,選擇孔徑較大的膜(如 0.45 μm),剝離時需適當增加緩沖液作用時間;小分子蛋白質(<20 kDa)則適用小孔徑膜(0.2 μm),剝離條件可相對溫和。此外,新膜在使用前可進行預活化處理(如 PVDF 膜用甲醇浸泡),提高蛋白質結合能力,也有助于后續的剝離和再生操作。
其他優化策略
抗體預處理:在抗體孵育時,降低抗體濃度或縮短孵育時間,可減少抗體與抗原的結合量,使后續剝離過程更輕松。同時,選擇親和力適中的抗體,避免使用過高親和力的抗體,防止剝離困難。
多次分步處理:對于難以剝離的抗體,可采用多次分步剝離的方法,每次使用較低濃度的剝離緩沖液,短時間處理后洗滌,重復 2 - 3 次,逐步去除抗體,既能保證剝離效果,又能保護蛋白質 。在膜再生環節,也可進行二次再生處理,進一步恢復膜的性能。